玩大发最厉害的回血导师推荐

白坤峰讲红楼梦(148)谁不说俺刘姥姥好(贾巧篇)

                              作者 白坤峰

    (内容见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注,蘅芜君:宝钗。兰言:喻指心意相投的话。潇湘子:潇湘女)

  赤贫的刘姥姥总算幸运了一回,贾府热情地接待了她。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所有的官府都有这样的心情,贾府也不可能对所有穷人都这样怜贫惜老。

  从另种意义上说,刘姥姥是一个以很自然得体的示穷示弱的方式而让贾府所有人都更加意识到自己是“高等华人”的聪明者。她并无骗人之意,也无低三下四之举,她甚至很开朗随和很真诚善良,她只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了自己的劣势。当刘姥姥告辞之时,贾府所有人都真诚地帮助了她,套用《沂蒙山小调》唱一句“谁不说俺刘姥姥好”:

 

    且说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见凤姐儿,说:“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敬称王熙凤)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我这一回去后没别的报答,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就算我的心了。”

凤姐儿笑道:“你别喜欢。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我们大姐儿(女儿贾巧)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呢。”刘姥姥听了,忙叹道:“老太太有年纪的人,不惯十分劳乏的。”凤姐儿道:“从来没像昨儿高兴。……要叫你逛逛,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大姐儿因为找我去,太太(王夫人)递了一块糕给她,谁知风地里(风大的地方,北方习语)吃了,就发起热来。”

  刘姥姥道:“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哪个坟圈子里(坟场,北方方言)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她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她瞧瞧'祟suì书本子(即解除鬼神冲撞的书籍。书本子:书,北方习语)’,仔细撞客着了。”

  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有关黄道吉日的书),着彩明来念。彩明翻了一回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确实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送鬼神),一个与大姐儿送祟。果见大姐儿安稳睡了。

 

  在以前,甚至我的小时候,走亲访友出远门都是无法与家人联系的,刘姥姥这么两三天不回家,当然担心家里人着急挂念,所以向王凤姐告别并表示了真心的、一万个的感谢,刘姥姥像个成熟的新闻发言人,把应该感谢的人一口气说了出来,一个也不落la:感谢领导,感谢所有领导;感谢TV,感谢所有TV。她恨不能立刻把佛祖请到贾府,保佑贾府所有人长命百岁。贾府对她太好了,贾府是她的大救星。读者们不要误会,我绝对不会因为王熙凤伤天害命,就阻止刘姥姥感谢她;我也绝不会以阶级斗争、国家制度理论,挑起刘姥姥对贾府的仇恨;相反,哪怕贾府有些人后来必定要站在被告席上,我也支持刘姥姥感谢贾府,这是个人道德问题;我只是提醒刘姥姥最好能知道贾府的另一面、制度的另一面。

  贾母一天到晚搞保健,但还是远不如刘姥姥健康。刘姥姥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抵抗能力强,虽然拉肚子,但屙完就好了,快。但是,假如有人得出如下的结论:宁可做刘姥姥也不当贾母、贾母羡慕刘姥姥、刘姥姥比贾母幸福指数高,那就可能大错特错了。头几年一位医学保健人大讲:北京的三轮车夫、板爷最幸福最自由。真是胡扯淡,你坑鬼啊你,你坑爹啊你!大家都争当公务员,没见争当车夫、板爷的。况且,富人的平均幸福指数一定高于穷人,城市市民的平均寿命、健康情况远远高于农村人。

  王熙凤的女儿也体弱多病,小家伙也娇生惯养多了,娇贵得很啊。刘姥姥说的倒是很有意思,“只怕她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身上太干净,免疫能力可能就差些,“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虽说坚决不能提倡,但有时也有一点道理。小家伙在风地里吃了块糕就不消化了就发热了,体弱也,她最好能天天喝些三聚青安牌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慢慢地就会百毒不侵,身康体健。据说美国一家餐厅出理食物中毒,但用餐的中国人不仅没有反应,还积极参与救人,让世界惊叹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什么是“眼睛又净”呢,就是说小家伙平时不出门,认生,易受到惊吓。怎么办?查书,王熙凤不认字,平儿也不识字,那就让仆女彩明来念,于是有了办法,烧点纸钱送祟,即送走鬼神。这当然是迷信,但有时也有效,作家韩少功就亲眼看到某风水师在灶台边念念有词烧了张符,那只爱惊忧的鸡就轻松地进窝睡觉了。老太太打旋风脚——神了。友情提醒:生病莫忘去医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王熙凤成了刘姥姥的粉丝,对刘姥姥大加崇拜,差点请刘姥姥签名留念,转念一想,刘姥姥根本不会写字,自己也不大认得字,唉,算了。那就让刘姥姥为孩子起个名吧。富贵家的孩子起名还是有点讲究的,王熙凤说得也很实在,请贫苦且健康的刘姥姥为女儿取名,能压得住多病多灾的邪气: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易生病,北方习语),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以后姑奶奶少疼她些就好了。”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她还没个名字,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它。”

  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她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北方读ni),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只保佑她应了你的话就好了。”

 

  中国的传统迷信认为,尤其是女孩子生在重要节目日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等等,要么大贵,要么有灾。贾元春就是春节生的,属于大贵型。王熙凤一直因女儿生于七夕且体弱易病而苦恼,刘姥姥真有经验,就为她取一“巧”字。小名“巧哥儿”,加点男孩儿气。

  原来已经讲过,北方常常把幼小女孩子叫作“大姐儿”,当然,长辈或年长者也可以把成年女子或中年妇女叫作“大姐”,(如中年仆女称晴雯为“大姐”)所以读者一定要知道,书中的“大姐”年龄可能极小,“小姐”年纪却未必小。

  所以,我认为,贾琏与王凤姐的女儿应该叫“贾巧”。如果叫她“贾巧姐”,那就译为“贾巧妮妮”、“贾巧妞妞”,未必合适吧?(多说一句,“孟姜女”应该译为“姜家的大女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下一篇:没有了